联系我们

地址:北京市通州区运河园路9号运河一号3座706室
手机:13301140952
Q Q:379183535
电子信箱:bjwrshy@126.com
网址:www.bjwrshy.com


北京文人书画院微信公众号二维码,欢迎扫码关注!

古代文人的“攻守道” | 一篇诗作引发的血案

来源:北京文人书画院  作者:东云  
字体大小: 【小】 【中】 【大】

自古凡是文人,看到好的文字、文章都很喜欢,细细品读,引申注释,发表自己的见解,互为唱和,有些会引为一段佳话。但文人之中也有败类,看到好的文字,就想据为己有,甚至不惜双手沾血、草菅人命。

来源于网络

闲言少述,先看一下这首诗作,我们都很熟悉,看完诗作后,我们再一起聊聊这背后的故事,有攻有守,颇为狗血。

代悲白头吟(又名:代悲白头翁)

洛阳城东桃李花,飞来飞去落谁家。

洛阳女儿惜颜色,坐见落花长叹息。

今年花落颜色改,明年花开复谁在?

已见松柏摧为薪,更闻桑田变成海。

古人无复洛城东,今人还对落花风。

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。

寄言全盛红颜子,应怜半死白头翁。

此翁白头真可怜,伊昔红颜美少年。

公子王孙芳树下,清歌妙舞落花前。

光禄池台文锦绣,将军楼阁画神仙。

一朝卧病无相识,三春行乐在谁边。

宛转蛾眉能几时,须臾鹤发乱如丝。

但看古来歌舞地,惟有黄昏鸟雀悲。

这道诗的作者是谁呢?一般认为是刘希夷,但也有标注为宋之问的,为什么会出现一首诗标注两个作者的事呢?这里有个传说故事,因为这首诗,引发了一段血案。

来源于网络

刘希夷是宋之问的外甥,至于是不是亲的,没有相关史料可佐证,但至少两人有血缘关系。两人都是当时的大才子,但宋之问被当时的主流社会所不耻,而刘希夷虽然年少,却秉持文人根本,少年英豪,加之“姿色”较高(一个才貌双全的小帅哥),颇有一代文人领袖的潜质。

刘希夷

相传,在刘希夷创作这首诗时,最先吟出的是“今年花落颜色改,明年花开复谁在?”,细思量之后,觉得与石崇的"白首同所归"有相同的意境,又复吟出“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。”吟完后感叹“生死有命,如何能够重复呢?”。于是将两句都保存下来,还没最后定稿(发表),寄给舅舅宋之问,征求意见(还有一说是宋之问到刘希夷家窜门时看到此稿),宋之问拿到文稿后,一开始觉得很平常,一句句看下来,到“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。”之句时,就喜不释手。

喜欢了咋办?宋之问就动了心思,想占为己有,以获得女皇欢心,进而可以爬上龙榻(宋之问也是一个大帅哥哦)成为女皇新宠。这里又有两个版本:

宋之问

其一:一开始刘希夷是拒绝的,但后来被宋之问说动了,于是答应送给他,后来,刘希夷反悔了,不干了,但宋之问已经准备署名了,哪能再同意还给他呢?估计刘希夷说了“你不还我,我就给武妈妈打报告”之类的话,使宋之问先生起了杀机,于是找机会把刘希夷给杀掉了。

其二:自始自终刘希夷都是不同意的,于是宋之问搬起了旁边装渣土的大袋子,把刘希夷给捂死了。

不管事情的经过是如何吧,反正宋之问是强行夺了这首诗,但最终因为口臭,还是没能爬上龙床。

来源于网络

其实,在小编看来,故事虽然精彩,但其真实性值得考究。据相关史料传记分析,刘希夷死时,宋之问也就是个十岁小儿,不可能发生杀人夺诗的事。出现这种传言,大概是因为宋之问在其对待政治趋炎附势的态度上,与其低劣的人品而遭人唾弃有关吧,为了增加他的低劣形象,于是就有杀人夺诗这个故事。

以一分为二的态度来评价宋之问,虽然其人品不咋的,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,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,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。他也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,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。

来源于网络

谢谢阅读,若你觉得还可以,点个赞或转发,与朋友一起分享吧。欢迎交流、讨论。


北京文人书画院 版权所有,本网发布的所有书画作品,未经许可,严禁商用!

网址:www.bjwrshy.com 电子信箱:bjwrshy@126.com

微信客服:wrmsg1  微信公众号:bjwrsh  电话:13301140352

京ICP备2021012844号-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0946号


扫码加好友,沟通更顺畅!